新闻直播

开云官网-喀麦隆运动员在拔河比赛中夺冠,势不可挡

  

  本文刊载于《生活周刊》1645期,转载请联系,并注明“来自生活周刊,微信号lifeweekly1925”。

  那些令人艳羡的电影桥段,似乎成为人类一个遥不可及的梦想。在上海,却有着这样一群技术极客,运用力反馈技术制作出外骨骼机器人,他们把“钢铁侠”的梦想变成现实。

  让梦想插上“极客”的翅膀

  

  让行动不便的老年人或者残疾人穿上形似“钢铁侠”盔甲的下肢外骨骼机器人,就可以像普通人那样迈步行走。也许,很多年前,这有点痴人说梦;但是在人工智能化的今天,我们只能说,科技的迭代速度,让一切皆有可能。

  80后的傅利叶智能CEO顾捷就是一位这样的技术极客。外骨骼技术是公认的新世纪最受世人瞩目的十大深度科技,它可以真正在另一全新维度上扩展人类的潜能。

喀麦隆运动员在拔河比赛中夺冠,势不可挡

  关于研发外骨骼机器人的契机,顾捷说,并非因为现在处于风口而来做机器人研发。因为在大学时代,他就喜欢制造机器人,包括现在团队的几个核心人物——技术总监徐振华、市场总监周斌,当年都是校园里的好兄弟,好搭档,一起参加各种机器人比赛,获得了不少奖项。据说,CTO徐振华,从小家里就有车床、铣床,在家就能做车模、航模,最早还是航模运动员,得过许多航模大奖。

  作为认识了十几年的好朋友,这样一群超级“极客”,决定连续创业,在傅利叶智能碰撞出了更多火花。顾捷说:“首先,这是我们喜欢做的事儿,同时它又是一个商业行为,既然是一部商业片,就要让它符合商业逻辑。”

  

  在傅利叶年轻的团队里,卧虎藏龙,办公氛围充满了蓬勃朝气和新生代的创新力。团队成员2/3都是技术研发人员,最大的顾捷、周斌都是1981年的,最小的还有90后。位于张江华佗路上的办公室,就像一个终极实验室,这里摆着3D打印机、车床、铣床,甚至还有高端缝纫机,虽然一些大的机器制造都不是在这个办公大楼里完成的,但是这些设备还是每天处于工作状态,让一群疯狂“极客”们不停地把脑袋中的想法付诸现实。

  CTO徐振华,去年的时候,就在办公室里鼓捣出了一个“激光发生器”,通过这些激光可以直接打印出光束。顾捷说,“其实,我们只用了六七成时间在做主营商业外骨骼机器人,其余的三成时间依然保持着超级‘极客’的热情。”

  让人和机器人之间实现交互反馈

  

喀麦隆运动员在拔河比赛中夺冠,势不可挡

  顾捷说,在国外,康复医疗是一个很大的分支,而术后,人们都会遭遇很长一个阶段的身体功能性障碍。这个康复过程,在每个人的人生经历中可能都会遭遇。例如,对于近视眼的人来说,眼镜就是我们的辅助康复工具。对于下肢瘫痪的人,轮椅才能让他恢复行走的功能。类似于这种康复,就是通过“替代”的方式来提升康复病人的生存质量,例如通过外骨骼机器人,可以让身体下肢有残疾的人,能够站起来去拿一杯水。

  起初想到这个概念时,顾捷非常兴奋:“对于康复领域来说,它是需要通过一些科技手段来实现的,而研发这样的机器人,会让原本那些冰冷冷的机器人制造,变得‘有血有肉’,充满了人文关怀。”

  

  顾捷为我们做了演示,如果这个病人是脑卒中、偏瘫,还有一种是车祸截瘫病人;这些外骨骼机器人就能帮助这类病人实现恢复行走的功能。“以前,研发的大型康复机器人,主要用于医院等大型康复型设备。而现在,我们在研发的是一些可以用到家庭生活中的便携式的外骨骼机器人应用。有了这些外骨骼机器人,可以让那些康复病人站起来。而通过这些不属于自己身体器官的辅助设备,可以让康复病人实现行走,或者完成某一种功能等等。形象地理解,可以说,是长在身体之外的,本身不属于人类的器官,却能帮助你实现辅助功能。”

  据悉,外骨骼机器人,最早起源于军事上的应用。美国十多年前就开始涉猎。当时,美国为了打造“未来战士”、“超级战士”,军队里已经有一些类似的样机。民用外骨骼技术,目前在美国和日本分别有两家上市公司在研发实体应用,其市值都在几十亿。

  

  顾捷说:“虽然对于外骨骼机器人的应用上,已经有了两家国际上的上市公司在做,但是他们的价格高昂,平均一台机器人的价格在60万-100万,离普通老百姓距离遥远。而且作为医疗设备,目前还在临床阶段,还不能普及到普通消费者”。目前傅利叶智能研发的外骨骼机器人已完成样机的研制,正在测试阶段,预计今年年底产品会正式发布。据估算,投入市场后,其价格将为国外产品的三分之一左右。

  中国的傅利叶的核心技术,和目前国外这两家上市企业相比也有着明显的差异。“我们的外骨骼机器人控制身体的方式还不太一样。我们主要通过力反馈应用,通过触觉会有力的反馈。”

  顾捷进一步解释了这中间的差别:工业机器人是不需要触觉的,你要让它搬东西,从一个地方搬到另外一个地方,它只需要帮助人类完成任务就好;但是走路需要适应环境,如果原来要拿的东西拿不动,我需要力量再增大一点。这是穿在人身上的设备,这个外骨骼机器人与人体之间,需要有智能的交互性和力反馈。因此技术核心需要借助传感器实现交互应用。如果这个机器人是很冰冷的,不能根据实际环境做调节,穿戴他的人舒适度就不够。“像日本的上市公司是通过脑电和机电来实现控制,通过人姿态上的前倾或者后倾来实现传导控制。我们的外骨骼机器人的技术原理和这几家公司有着很大的不同。可以说,通过触觉进行力反馈,会更加灵敏。也就是说,人和机器人之间有互联,机器人和环境之间有互联,人与环境之间都要实现交互。”

  

  未来,它可能不单在康复病人中,甚至在健身、生活方式上都能得到实际应用。顾捷说,打个比方,以前健身,我们练肌肉,需要举杠铃才能达到力量训练,但是未来通过这种机器人触觉,你要举50公斤的杠铃,就可以穿上50公斤力量的一套衣服,这样即使你不用真实地举着杠铃,也能达到相同的锻炼效果。比方说,现在VR技术很热,如果有了外骨骼机器人技术,VR虚拟现实眼镜戴上之后,你看到自己在划船,但是你的手上并没有感受到划船的力度。而通过外骨骼技术,给你一双机械手,你会感受到在VR虚拟现实中,你的手上也能出现力量对抗。你会发现,自己是真的在划船。诸如扳手腕、拔河类似的力量运动都能通过触觉去实现,更加身临其境。

  比方说,航空航天领域的遥测类技术,在太空的空间站里,那边有一个机械手在拧紧一个螺丝或者去拿一样东西,我们在地球这一端同时使用机械手,同步状态下,也能感受到相同的力反馈。届时,就能把“触觉”同步进行一次远程传递。而在手术机器人领域,是通过机器人来帮助人做手术的,当机器手在人体内碰到脏器器官时,这种触觉也能同步传递。例如,手术缝合,缝线的力度应该松一点还是紧一点?机器手的力道也能同步传递到人的手感上,让手术效果更加精准理想。

  

  顾捷

  傅利叶智能CEO

生活周刊×傅利叶

  Q:有人说,傅利叶的外骨骼技术,将会成为中国的“特斯拉”。你如何定义自己?

  A:傅利叶的名字,也是我们的一个愿景。所以人们想到傅利叶,脑海中可能就会跳出“特斯拉”。我不希望傅利叶有太多个人色彩。我的几个合伙人、团队成员其实都是非常强的。我们会对傅利叶做长期的市场战略。我们定义的外骨骼机器人是系列化,我们不是传统的康复器,我们的定位也不是这样的。我们是因为有了这些外骨骼的力反馈技术,才延伸出我们在康复领域研发出许多帮助残疾人的应用。接下来,我们还会在娱乐领域,跟虚拟现实相关的力反馈技术做一些涉猎,甚至在教学方面也会有一些延展。但其本质,都是应用我们的技术平台。

  Q:在国内,极客概念已经说了很多年。能否帮我们梳理一下,极客在中国的发展历程?

  A:依照中国目前的现状,现在极客的环境是越来越好了。原来你是个极客,你就只能是个极客,十几年前,这是一个特别小众的事。而现在,你喜欢做极客,国家的大环境是鼓励创新创业的,现在我们看到的很多智能硬件,他们的确是一个极客,但是现在的极客,却可以通过众筹的方式,产品还没开始卖,就有人有渠道帮你筹钱了。可能,你的产品还只是一个PPT,就已经可以卖出去一万件了,接下来要做的就是商业化、产品化这些事。

  现在的整个供应链、包括孵化器、创客平台等都能助力极客的想法,资金获取方式有VC、众筹等等,所以说,这个环境土壤,别说在十年前,甚至是在五年前,都是不可想象的,整个时代已经悄然发生了巨变。本质上说,极客是一个“手艺人”的活儿,只是说现在这个手艺人的活儿,因为信息化、因为互联网传播,孵化平台更容易被放大。

  Q:那么,这个极客时代的递进,有没有一个时间轴上的具体划分?

  A:极客走到现在应该也算是3.0时代了。我觉得,在工业1.0时代,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是一个电视机厂生产全国的电视机,一个汽车厂商生产全国的汽车。极客们在一些大的工业企业做一个“螺丝钉”的角色。进入2.0时代,就是2000年以后。差不多2003年,我大学毕业时,刚刚有了计算机,有了PC和信息交互,区分于以前的批量定制,才渐渐出现了“个人定制化”,这些人做的就是一些系统集成,极客不再是厂里的“螺丝钉”,这些个人爱好可以被放大,做更多方向上的尝试。

  到现在这几年,极客应该进入到了3.0时代,即智能化浪潮,移动互联网时代。客户需求品种会五花八门,只要你有好的创意,会出现更多小型的智能化硬件。所谓的穿戴式智能化设备也是如此。而未来,进入极客4.0时代,互联网信息联网了更多智能化的大数据,这些人工智能设备已经拥有了感知的能力,思考的能力,人与机器之间会变得更加不一样,机器会变得更像人,人也会变得更像机器,他们之间的接口会越来越多元。也就是说,未来不单单是互联网+,也会是人工智能化+、机器人+等等。未来将是一个智能化的时代。

关键词:

留言评论

◎欢迎您留言咨询,请在这里提交您想咨询的内容。

验证码